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中非人文交流日益紧密,成果丰硕,成为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非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支柱。
文明的灵魂共振
中国和非洲作为古文明摇篮,交往的历史源远流长。在郑和的船队抵达非洲东海岸之前,公元8世纪唐代的杜环就到访过非洲。著名的摩洛哥大旅行家伊本·白图泰早在14世纪就踏上了中国大地。他将在这个美丽富足的东方大国的种种见闻记录在《伊本·白图泰游记》中,为中非人民相互了解打开了大门。
中非两大文明尽管远隔千山万水,却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和文化认同。乌班图思想倡导“仁爱、共享”,“姆拜齐”(Mbongi)的协商对话,同中国儒家“仁民爱物、天下大同”的理念不谋而合,集体主义、敬老尊贤、平等宽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都是双方共同秉持的价值观。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非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和精神特质,为彼此借鉴、相互启迪提供了宝贵财富。
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蕴含着人类发展进步所依赖的精神理念和价值追求。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中非始终秉持着真诚友好、平等相待、开放包容的精神,不断书写两大文明双向奔赴的精彩乐章。
人民的双向奔赴
人文交流,关键在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和非洲人踏上对方的土地,架起一座座民相亲、心相通的桥梁。从1963年向阿尔及利亚派出首支中国医疗队起,截至2023年,中国已派出援非医疗队队员2.4万人次,目前共有45支医疗队在非洲44国的100多个工作点工作。来自乌干达的“网红”露丝在中国浙江农村安家,不仅收获了千万粉丝,还带动了当地村民投身电商,助力乡村振兴。中非双方在非洲建立了67所孔子学院和10个孔子课堂,16家鲁班工坊落地14个国家,3000多家中国企业扎根非洲,在当地兴办职业学校,数万非洲留学生在华学习。2023年8月,习近平主席在中非领导人对话会上提出中非人才培养合作计划,为中非青年交流和人才培养注入了新动力。非洲歌舞登上春晚,中国影视剧在非热播,中非智库论坛、中非青年大联欢、妇女论坛、媒体合作论坛、“中国式现代化与非洲发展”研修班等活动精彩纷呈。中非人民间的密切交往将中国梦与非洲梦紧紧连结在一起,书写了中非命运共同体最生动鲜活的篇章。
共筑人类文明新繁荣
当今世界动荡加剧,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危害深重,世界经济复苏道阻且长,发展鸿沟亟待弥合。变乱交织的局势深刻反映出人类文明面临的多重挑战,也凸显了长期占统治地位的西方文明面临的窘境。构建什么样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时代课题。2023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提出了全球文明倡议,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为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中国方案,获得了非洲国家的广泛欢迎和支持。当前,“文明中心论”“文明优越论”沉渣泛起,中非文明交流突破二元对立思维,成为“三重超越”的典范。
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的背景下,中非双方将以新一届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交流互鉴,推动人民相知相亲,以文化自信构建中非文明新叙事、开创全球文明新繁荣,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中非贡献。